還記得孩子剛出生的時候,護理人員會把握黃金時間,將寶寶拿給媽媽進行肌膚接觸,我們會看到孩子趴在媽媽身上,孩子使用本能感受媽媽的體溫,聞一聞媽媽身上的氣味,熟悉媽媽身上的特徵,並且認定這個就是「我的媽媽」,我相信這是孩子出生後體驗到的「第一次陪伴」。
關於爸爸的陪伴,我曾經聽過一位大學教授說過:「小孩誰陪都可以,家庭最重要的是經濟命脈,少了我這條經濟命脈,難不成全家去喝西北風?」,然而,在他孩子四歲生日當天,他提早把學校的事情處理完,正準備回家的路上,接到妻子的電話,他聽完整個崩潰了,孩子說:「我不想要那個男的幫我過生日」,為什麼會這樣呢?
這位大學教授,他將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他的事業,包括假日及休假的時間,不僅如此,他更在大型的競賽中,連連得獎,實驗室滿滿的獎牌及獎盃,他努力的想要做好爸爸的角色,卻換來家人的不諒解。
爸爸給孩子的陪伴究竟有多重要?
一位大學教授兼胸腔科醫生兼三個孩子的爸爸-布魯斯.羅賓森醫生,在《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》這本書教你和孩子相處的5個技巧,核心的精神就是提升「時間不長、高質量的陪伴」。
一、確保孩子的重要節日,爸爸能夠給予陪伴
跟孩子有關的重要節日及活動,請特別留意,因為這些事半功倍的陪伴,將會一直存在孩子的永久記憶,例如孩子們會記得:某一天,爸爸特別請假,參加我的期末演出;爸爸今天提早下班,趕回家陪我過生日;爸爸在兒童節送我一個我好想要的機器人或是娃娃;爸爸參加了我的畢業典禮,雖然只有一下下就趕回公司了,但我知道爸爸是愛我的。
二、把握與孩子一起吃喝談心的黃金時間
如果時間允許,把握平日的晚餐跟週末的吃飯時間,盡量跟孩子一起吃,如果都沒時間的話,可以隨時找孩子開一包零食,拿瓶飲料,一起聊聊天,這樣也是高質量的陪伴。
專家是建議放下手機,再找孩子聊天,但這邊可以更彈性,爸爸可以找孩子一起看個YouTube影片、Netflix影片,就像找朋友看場電影一樣,但卻沒有電影院的約束,可以一面看、一面聊天、一面吃東西,這也不失為一個好選項。
三、為孩子創造「慶祝儀式」,創造「小驚喜」
請別擔心這些會寵壞孩子,可以偶而為之,我們想幫助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,覺得有人愛著我,有人知道我內心深處的願望,這麼做會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,孩子覺得我在這世上是個有價值的人,我的存在可以為別人帶來喜樂。
專家建議我們可以這麼做,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定時帶個小禮物回家,理由就說「你今天在學校表現得不錯」、「你今天在家裡表現得不錯」,所以獎勵你,為孩子創造慶祝儀式,不一定非得要等到3科滿分或班排前3才給予獎勵,再者,如果平時跟孩子相處得知他有想要的東西,經濟範圍許可情況下,都可幫助孩子實現願望,創造小驚喜,記得給孩子驚喜禮物的時候,要跟孩子說明爸爸為什麼要給你,不然一不小心可是會養大孩子的慾望。
四、一段時間安排全家的旅行,如果週末都出遊更好
全家一起出遊,不僅是為孩子建立家庭氛圍,更增加孩子對家庭的安全感及信任感,覺得這個家使我感到很快樂、很溫暖。 我們可以想想看,如果全家飛到了其他國家,身旁認識的人不多,最認識的就是爸媽,這時會降低因熟悉周遭的人事物所造成的打岔,孩子會更願意將心裡的話說出來,有點類似當兵那樣同袍間的革命情感。
五、做孩子的榜樣
作者羅賓森醫生在一次的活動,發給與會的爸爸們一份問卷,問他們最希望孩子長大後擁有什麼,問卷上列了人生勝利組的選項,包括:豪宅、跑車、名聲、地位、權力、顏值、健康、家庭、…,經過無數份的問卷統計,得出以下結果,第一名是擁有「誠實與仁慈的價值觀」、第二名是擁有「喜悅與快樂」、第三名是擁有「健康的身體」、第四名是擁有「熱愛學習的心態」。
然後作者告訴爸爸們,孩子要擁有這些特質,影響最深的不是老師、也不是媽媽,而是爸爸,當爸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這些特質的時候,爸爸才能塑造出一個樂觀、積極向上的父親形象,爸爸有了這些正面的形象,孩子就能學得更紮實、更準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