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,在「想要」跟「需要」的感覺上時常是模糊不清,明明知道這個爸媽有說過不可以,但就是偏偏要,而且有時看到孩子的堅持,爸媽覺得偶爾讓一次就好,下不為例,並明確的告知孩子這是最後一次了,但下次再碰到,卻也忘了「上次的最後一次」。
孩子不曉得從哪裡來的堅強信念,只要他們想要,就會努力想辦法得到。
孩子很聰明的,會一次又一次地試探爸媽的底線,或者試圖鑽爸媽可以允許的空隙,親子關係就像一場「鬥智」,磨練爸媽的耐心。
以正面的角度來看,作為爸媽的我們,會思考如果孩子繼續將「堅持」用在正確的事情上,必定會有事半功倍的加成果效。引用我在這篇寫過的一段話(【教育趨勢】108新課綱的「素養」,究竟要培養孩子什麼「核心能力」?):
孩童言行無所拘束,本身就是一個「創造力」的特質,也就是「傳統上不是乖小孩」的特質,因此,專家建議爸媽可以給孩子適度的犯錯空間,容忍孩子失敗是創造力的養份
但如果孩子在明顯錯誤的事上一而再,再而三表達:「我就是要!」,而爸媽因為愛孩子只能一再讓步妥協?
這篇教您4招正面管教,在《正面管教》這本書的作者尼爾森曾說,判斷一種管教方法是否有效,最重要的有以下4點:
一、爸媽是不是做到「溫柔而堅定」:
正面管教的核心精神是:爸媽必須學會「溫柔和堅定」,簡單的說就是爸媽讓孩子感到無條件的愛,但有一定的界限,讓孩子感到「既安全、又有信任」。
舉個例子,假設一個孩子跟爸媽頂嘴,然後堅持不做某件事情,而且還發脾氣,理直氣壯覺得他是對的,這時爸媽能做什麼?
有的爸媽怒了,直接把孩子拉到一邊教訓,這叫作「嚴厲」;還有的父母說:「算了,隨他去吧!他長大自然就會改了」,這就成了「縱容」。
怎麼樣的管教方式,能做到「溫柔而堅定」?這時,爸媽轉身先走了,為什麼?爸媽不能要求孩子尊重別人,但爸媽至少可以尊重自己。
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讓家長冷靜下來的過程,當一個人處於情緒狀態時,在處理問題時很難做到溫柔而堅定,所以爸媽先轉身離開,孩子也會認為爸媽沒有生氣,只是暫時離開。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,爸媽調整完心態,再對孩子說:「寶貝,對不起,剛才你那麼生氣,我尊重你的感受,但我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,以後,只要你不尊重我,我就會暫時離開。」
爸媽已經跟孩子建立了一個規則,今後只要孩子不尊重爸媽,爸媽就會暫時離開,讓孩子知道:「爸媽其實並不生氣,爸媽只是不能接受你的做法,所以,當你覺得你可以尊重別人的時候,就來找我,我很樂意和你一起尋找其他方法來處理你的憤怒。」
孩子是父母的縮影,孩子不斷在向爸媽學習,所以如果爸媽能表現出平靜的情緒態度,爸媽能以建設性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,孩子會很快學會。
二、爸媽有沒有帶給孩子「歸屬感」和「價值感」:
根據阿德勒的心理學研究,認為兒童在童年時期追求的是兩件事:
(1) 第一是歸屬感、(2) 第二是價值感,就是孩子覺得自己挺特別的,孩子覺得自己有價值,叫做價值感。歸屬感就是孩子知道在這世界上有人愛我,至少爸媽肯定無條件地愛著我,這兩種感覺對孩子來說是特別重要的。
三、從長遠來看,父母的「管教方法」是否有效?
長遠的相反是短時間,短時間最有效的就是發脾氣、甚至動手,因為唯有這樣做,孩子才會立刻有反應,做出正確的行為,不過這或許是爸媽多次經驗得到的「最佳解法」(包括我自己)。
事實上,無論哪種管教方式,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些方法是否長期有效。
我們不應該為了管教而管教孩子,而是為了讓他們從各種事件和問題中學習和成長,然後內化為他們的能力,為將來更好的發展做準備。
那麼,如何在不嚴格管教或寬鬆管教的情況下進行管教?就是「合作」:我不會強迫你聽我的話,但我也不會不管你,讓你發展。
從長遠來看,最好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方法是「我們一起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」,如此一來,我們才能「贏得孩子的心,而不是用外面的權威表面上贏了孩子」。
四、培養孩子對社會有「價值感」,對生活有「技能」及「品格」:
爸媽可以透過「品格教育」,傳遞給孩子對社會有價值感,養成對生活有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