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 ! 大家好,我是點亮老師。
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:Replit 推出了一個叫 Agent 3 的 AI 程式代理。
它厲害到可以自己寫程式、自己測試、自己修錯誤,甚至能連續工作 200 分鐘,搞定一整個功能模組。
更驚人的是,它還能「產生小幫手」──只要用自然語言下指令,它就能生成一個專用代理人,還能串接 Slack、Email、Telegram 自動回覆訊息。
看到這裡,我腦中冒出一個問題:「既然 AI 這麼強,孩子還需要學程式嗎?」
這不只是工程師家長的疑問,其實很多爸媽心裡也有相同的困惑。

1. 程式 ≠ 工程師,思維才是核心
以前我們常說:「學程式,以後可以當工程師。」但現在 AI 的速度和效率,早就把人類遠遠甩開。
那孩子為什麼還要學?因為 學程式是一種思維訓練。
孩子能不能把問題講清楚?能不能拆解步驟?能不能檢查結果對不對?
這些能力,未來不管是醫生、設計師、還是創業家,都用得上。程式,只是練習這些能力的一個「場地」。

2. Scratch 和 Python 的價值,換個角度來看
有家長會擔心:「既然 AI 都能寫,Scratch 和 Python 不就沒用了?」
事實上,正好相反。
Scratch:像樂高一樣,讓孩子用積木訓練邏輯力與創造力。
Python:讓孩子熟悉真實世界的語法規則,將來跟 AI 對話才聽得懂它在說什麼。
國際組織像 OECD、世界經濟論壇 都提到,孩子在 AI 時代最需要的,是 解決問題力、數位素養、創造力。程式學習,正好是這些能力的練習場。

3. 程式教育的方向,需要調整
Replit Agent 3 的出現,提醒我們:程式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「語法」。
專案力:孩子要能定義主題,AI 幫他寫程式,他負責發想與驗證。
數位素養:孩子要懂得 AI 不是完美的,要會檢查、測試,才能避免錯誤被忽略。
跨領域整合:未來不是單純寫程式,而是能把 AI 和生活、商業、社會問題結合。

給家長的參考
所以,當我們問「孩子還需要學程式嗎?」
答案是:需要,但原因不再是培養工程師,而是培養思維與素養。
重點不是「孩子會不會寫程式」,而是:
- 他能不能清楚表達問題?
- 能不能耐心驗證結果?
- 能不能把想法做成小專案?
至於用什麼方式練習?有些孩子透過 Scratch、Python;有些透過樂高、機器人;甚至做一個小小的數位專題。
👉 程式只是一種方法,但核心目標是邏輯力、專案力與數位素養。
所以,別擔心 AI 搶走程式,反而要慶幸:孩子可以少被「語法」卡住,更快享受「創造」的樂趣。
AI 負責寫程式,孩子負責做夢、驗證、創造。這樣的未來,不是更美好嗎? 🌟
本篇重點整理
Q1:什麼是 Replit Agent 3?
Replit Agent 3 是一個 AI 程式代理,能自己寫程式、測試、修錯,甚至可以生成專用小幫手來自動回覆訊息(如 Slack、Email、Telegram)。
Q2:既然 AI 可以寫程式,孩子還需要學程式嗎?
需要!學程式不只是為了寫程式,而是訓練思維能力:
#能清楚表達問題
#拆解步驟、檢查結果
#培養邏輯力、專案力、創造力與數位素養
Q3:孩子學程式主要目的是什麼?
核心目標是 思維訓練與能力培養,而非成為工程師。程式只是練習這些能力的「場地」。
Q4:學 Scratch 與 Python 的價值是什麼?
#Scratch:用積木訓練邏輯力與創造力,適合初學者
#Python:熟悉真實世界的語法規則,將來能更好地與 AI 對話
Q5:AI 出現後,程式教育應該如何調整?
教育重點應該轉向:
#專案力:孩子負責發想與驗證,AI 協助程式撰寫
#數位素養:懂得 AI 不是完美的,學會檢查、測試
#跨領域整合:將程式與生活、商業、社會問題結合
Q6:家長應該如何讓孩子練習程式?
可以透過:
#Scratch、Python 練習
#樂高或機器人
#小型數位專題專案
#核心目標是 邏輯力、專案力、數位素養,而不是單純學語法
Q7:AI 會搶走孩子學程式的必要性嗎?
不會!反而讓孩子少被語法卡住,更快享受創造的樂趣。AI 負責寫程式,孩子負責做夢、驗證、創造。